团委网站讯 (记者 凡佳佳 报道) 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发掘和认知,也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共同守护。统计数据显示,自1985年以来的32年间,中国的村落以平均每年1.76万个、平均每天48个、平均每小时2个村的速度在消失,传统村落现状岌岌可危,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甚至出现濒危。
团队在贵阳市镇山村调研屯墙文化空间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入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乡村文化振兴要求。
团队成员在关岭县木城河谷布依族村庄调研大榕树文化空间
必赢线路检测3003积极响应政策要求,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余压芳教授、赵玉奇研究员、国家大学科技园主任王爱华老师及王艳、陈宇露等10多位同学共同组建的“文化空间千村寻”团队,历时多年寻遍西南地区传统村落,最终构建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复兴的保护传承模式,助力传统村落文化振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
团队成员在三都县怎雷村传统村落调研文化空间现场
师生团队对西南地区的百余个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踏勘调研走访,对每个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进行资料收集与梳理,旨在通过对文化空间特征、类型的识别与解析,挖掘文化空间濒危的成因和对社会的影响。研究发现文化空间的隐性特征是对其保护传承的难点,团队因此提出了“从隐到显”的文化空间复兴模式,在西南地区苗族、侗族、布依族村寨中进行试用反馈并反复修正,该模式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保护传承效果显著,具有村民参与强、社会关注高、价值赋能大的特点,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推动文化空间从“隐”到“显”,从“损”到“靓”的蜕变,让文化空间成为助力村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之钥。
(文章来源 新华网贵州频道)
【责任编辑 满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