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正当时|寻非遗文化之光,筑乡村振兴之旅

发布者:cylman发布时间:2023-07-23浏览次数:293

    团委网站讯(记者 秦佳慧 报道│摄影 沈媛媛 丁晨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7月20日,我校研究生三助中心·促进乡村振兴实践队前往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曙光村裸戛开展社会实践。本次活动围绕“弘扬中国特色传统文化”的主题,以专访、调研的形式挖掘彝族“撮泰吉”背后的故事,助力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实践队员出发拜访文道华老师)

 

(文道华老师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

 

  为了进一步了解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撮泰吉”发展现状,实践团队来到裸戛村探望并采访了彝族撮泰吉代表性传承人文道华老师。文道华老师介绍,“撮泰吉”是彝族模仿古人类进化,向后人传授先祖生产生活经验的一种方式,包含祭祀祖先、民族迁徙、拓荒耕种、买卖牲畜、繁衍后代等内容。作为一种原始艺术,其关于生产、生活的表演对于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文道华老师还向实践队员们现场展示了“撮泰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铃铛舞”,队员们都赞不绝口,并将这段珍贵的表演以视频形式发布在社交媒体上,助力非遗文化传播和传承。

 

(文道华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撮泰吉”)


(文道华老师表演“铃铛舞”)

 

  在访谈过程中,实践队员们偶遇北京大学校友黄永山老师。“广泛的思考就是行走”,老师亲切叮嘱实践团队在学习非遗文化时,要考虑时间、空间等因素,将不同地区的文化综合起来,寻找相同点和差异。


(实践队员与黄永山老师交谈)

 

  活动最后,实践队员们前往海草花场,从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节日,庆祝活动上的撮泰吉表演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纷至沓来。


(海草花场工作人员布置火把节现场)

 

  在此次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和传承不易,希望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将这份艺术瑰宝传递出去,为促进文化传承,实现乡村文旅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员合影)

实习编辑 尚禄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