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勇担当|“潘核桃”团队 “黔核7号”母树考察记

发布者:cylman发布时间:2024-08-05浏览次数:42

   团委网站讯 赫章县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这里的核桃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黔核7号”作为赫章县核桃产业中的明星品种,以其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特点而广受赞誉。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品种的选育历程和种植技术特点,“潘核桃”团队于8月4日安排了此次实地考察活动。

  团队于8月4日上午来到了赫章县财神镇,在赫章县核桃局彭剑局长的带领下参观了“黔核7号”母树。这棵母树不仅见证了“黔核7号”核桃品种的成长历程,更是赫章县核桃产业发展的象征。在母树的参观进程中,彭局长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对当地情况的精准把握,向团队全面且细致地阐释了“黔核7号”从最初的单棵母树逐步拓展至如今赫章县大规模推广的完整历程,可谓之“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无数脚印的累积、多少汗水的灌溉成就了“黔核7号”的成功,它凝聚着众多部门与人员的不懈努力与智慧的花火。团队成员在聆听介绍的过程中深受触动,“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大家更加深切体会到了赫章县在推进“黔核7号”产业发展道路上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坚定决心。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如今的赫章县核桃种植面积达52万亩,产值近15亿元,其中“黔核7号”功不可没,推广面积达36.5万亩,为赫章县乡村振兴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更加深入了解“黔核7号”的奥秘,团队实地考察了“黔核7号”高接换优示范点,彭局长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黔核7号”嫁接技术的探索过程。“黔核7号”的嫁接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索从最初的方块芽接法演变为今日的插皮舌接法,这一过程经过不断的实验和技术创新,嫁接成活率已从原先的50%提升至现在的90%以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成果不仅提升了核桃产业的生产效率,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加稳定的经济收益。

  在团队成员的提问下,彭局长向团队成员详细讲解了“黔核7号”嫁插皮舌接的技术原理和要点。从“黔核7号”核桃嫁接技术中接穗的准备与选择、采样和嫁接的最佳时机、嫁接口的处理以及嫁接后的管理等关键环境进行讲解。这些环节都至关重要,对提高嫁接成活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嫁接口的放水处理和嫁接后的抹芽处理。放水处理可以有效地减少了嫁接口的水分积聚,从而降低了嫁接口感染风险,促进伤口更好的愈合。合适的抹芽处理,则可以确保养分的集中供应给接穗,促进了嫁接部位和接穗的健康生长。

  在财神镇考察完高接换优示范点后,彭局长带领团队进一步深入核桃采穗园进行实地探访。这一环节让团队成员对核桃采穗园的规划建设、日常管理以及接穗的选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识。这种实地学习方式,加深了团队成员对核桃产业各个环节的理解,为未来的科研工作和实践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每一项技术从研发到在生产中推广,从一次次失败中最终觅得成功,这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的钻研的韧劲和坚持的韧劲。“黔核7号”嫁接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汲取的经验和背后的故事,深深地鼓舞着每一位团队成员,从默默奉献,十几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到如今的漫山遍野累累硕果,这就是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最真实写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财神镇之行受益匪浅,通过彭局长的悉心指导与经验分享,增强了大家将科学理论实际结合、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心与决心,每一位团队成员心中都根植了对核桃产业的热情。团队将继续以此次考察为契机,继续发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化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贵州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田玲荔 罗仁梅


责编:宋洪庆


编审:刘魁